芝加哥大學成立于1890年,位于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,該市是美國僅次于紐約市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(qū),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,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、航空樞紐,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,文化,制造業(yè),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,其常見的別名有:“第二城”、“風城”、“芝城”等。地理位置上的優(yōu)越性和自身實力的強大,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學生前往申請學習。
芝加哥大學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,有87位教師和校友曾獲諾貝爾獎,為美國大學之最。2位校友曾獲圖靈獎,12位教授榮獲過國家科學獎章,現(xiàn)任教授中有超過60位國家科學院、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(yī)學科學院院士,其中包括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、楊振寧、崔琦。
費米(EnricoFermi,1901年-1954年)和助手們于1942年12月2日,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堆,使它達到臨界狀態(tài),產(chǎn)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。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為兩年后的原子彈誕生奠定基礎,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“原子能誕生地”。
阿爾伯特?邁克耳孫(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)首先進行光速的測量,并發(fā)展了同位素年代測定法。
經(jīng)濟學方面,芝加哥大學的經(jīng)濟系產(chǎn)生了22位諾貝爾獎得主,弗里德曼與戴維德等學者堅持自由主義而被譽為芝加哥學派,對經(jīng)濟學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1982年,該校的經(jīng)濟學家,同時也是教授教授MBA課程的喬治?斯蒂格勒榮獲諾貝爾經(jīng)濟獎,是全球商學院教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。
全美第一次活體肝臟移植的病例,就是在芝加哥大學醫(yī)院完成的。
芝加哥大學占地面積約211英畝,主校區(qū)位于芝加哥市南的海德公園(HydePark)和伍德朗(Woodlawn)街區(qū),東臨杰克遜公園(JacksonPark),西臨華盛頓公園(WashingtonPark),距芝加哥市中心11公里。中途公園(MidwayPlaisance)將校園分成南北兩塊,博覽會主會場現(xiàn)為芝加哥科學與工業(yè)博物館,緊鄰芝大東側。
芝加哥大學的許多古老建筑均采用與牛津大學類似的哥特式建筑。例如,芝大的米切爾塔是以牛津莫德林塔為藍本;哈欽森廳復制基督堂大廳。大學老校園現(xiàn)在被稱為主四合院,建筑構思是芝大校董,建筑師亨利?艾夫斯科布繪制的“總體規(guī)劃”的一部分。主四合院組成6個四合院,每個四合院由毗鄰的建筑物所包圍。
20世紀40年代后,校園的哥特式風格開始讓位于現(xiàn)代風格。1955年,埃羅薩里寧簽約開發(fā)第二個總體規(guī)劃,從而使校區(qū)擴展到中途公園以南。包括萊爾德貝爾法四合院(法學院綜合建筑群),社會服務管理學院建筑群,哈里斯公共政策研究學院建筑群,以及野獸派的雷根斯坦圖書館。2011年,芝大完成了一座擁有巨型玻璃穹頂?shù)膯毯望惪魍袌D書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