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一個學生聰明與否,大概是國內的教育認為對于一個學生聰明與否,不容易去衡量,所以會用一些我們認為是更客觀的詞語來形容,比如中國國內的老師一般對于一個學習好學生的評價:‘這個學生很優(yōu)秀’,或者‘很認真’、‘很刻苦’之類的客觀詞語而回避用‘聰明’這一詞。
而在英國,大家都不回避clever、bright(意思都是聰明)之類的詞來形容學習好的學生。曾經有一個教育組織的首席執(zhí)行官探討中英兩國中學生在數(shù)理化方面的知識水平,她用的表達是:“When we tested one of our brightest students…(當我們測試我們最聰明的學生的時候……)”。
所以在英國面試那些來自非英國國家的考生時,他主要的側重點為兩個:第一個,這個學生能不能夠正常學習英國的課程,他的英語水平怎么樣。第二個就是這個學生是不是聰明。
立思辰留學360介紹,當然,這個學生是否“聰明”,還是來源于面試老師的主官判斷因素。如果學生的英文水平夠高,也不內向膽怯能夠和面試老師正常順利的交流,并且能正面回答面試老師的問題(而不是拐彎抹角,或者答非所問),在行為舉止方面能夠留下良好印象。那么一般情況下這個學生面試老師就會認為其足夠“聰明”,面試就不用說自然通過了。
曾有過一個案例:我們在指導一位上海學生申請中學,這個學生英文很好,學習也不錯,但孩子在英語筆試中發(fā)揮得不好,沒有通過。我們很了解這個學生,她屬于優(yōu)秀學生之列,所以我們和校方溝通,請學校給孩子一個面試機會。果然孩子在面試中表現(xiàn)出色,面試老師同意讓孩子再參加一次英語筆試,最終孩子順利被這所重點中學錄取。
所以天有不測風云,偶爾筆試發(fā)揮失常是有的,但是如果面對英國面試老師能夠不怯場,發(fā)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,那么面試表現(xiàn)成績好,有時也可以彌補筆試中的發(fā)揮失常。
面試中,除了提高語言能力外,對表現(xiàn)力的培養(yǎng),也不能忽視。中國國內的學生雖然都很規(guī)矩,但是在表現(xiàn)自己能力的時候常常都都不夠放松,不夠自然,給人很拘謹?shù)臉幼印1热缫粓鲇蓢鴥鹊囊恢倌陿逢犙葑嗟脑趥惗氐囊魳窌。音樂會上那些十幾歲的孩子們演奏得非常精彩。但是在演奏中大多數(shù)孩子可能是因為特別專注于彈奏樂器,更可能是因為緊張,面部表情比較僵硬,看不出他們在享受演奏,也看不出他們內心陶醉于音樂。雖然演奏曲目很精彩,讓人佩服他們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成績不容易外,總覺得有那么一絲的美中不足。
和演奏一樣,說話也需要表現(xiàn)力。同樣一句話,繃緊了臉說和面帶微笑說,留給別人的印象截然不同。所以如果能給孩子一些訓練,讓他們能夠在這種場合下表現(xiàn)出比較放松的狀態(tài),及英國人習慣的禮儀,會對面試很有幫助。